一品仵作_第21章 夜探刺史府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1章 夜探刺史府 (第1/2页)

    新坟前,暮青未哭,亦无话,只是跪着,从天黑到天明,仿佛从前世到今生。

    前世,她很早便不记得父母的模样。他们在她太小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,童年对她来说是寄人篱下的生活,时常捧在手里的残羹冷饭。她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她的人生只剩下自己,所以拼命读书,拼来了保送国外读书的机会,拼来了锦绣前程,却葬送于一场车祸。

    今生,一缕幽魂寄在暮家,从此日子清贫,却未吃过一餐冷饭。本以为亲情厚重,父爱如山,此生总算有所依托,没想到忽然之间,她又孤身一人了。

    或许爹的死本就是她的错。

    爹虽领朝廷俸禄,但身在贱籍,衙门里的衙役都瞧不上他,时常对他呼来喝去。那时爹的验尸手法并不高明,大兴尚有屠户混混验尸的旧律,入仵作一行的人少,谈不上专业。大多数仵作各有自己的一套验尸方法,有的并无求证验实,许多存有错处。

    凡大辟,莫重于初情,初情莫重于检验。检验出错,可想而知会误多少人命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古代办案的原则是“脏状露脸,理不可疑”,即重犯人的“口供”。

    验尸不完善,断案重口供,可想而知冤案又有多少。

    她心惊之余,便暗中出力,引导纠正,一步步让爹在江南仵作一行验出了盛名。自从爹有了名气,古水县的案子桩桩件件破得漂亮,知县升了官,新来的知县指望着爹升官,衙门里的人这才对爹换了一副笑脸。

    她以为这是她对爹的报答,未曾想有一日,这盛名要了他的命……

    暮青跪在坟前,山风摧了老树新叶,落在肩头,微颤。

    夕阳换了月色,月色换了晨光,坟前跪着的人额头磕了新泥,风里呜呜作响,一拜,“爹,女儿不孝……”

    “杀您的元凶,女儿定查出来!”再拜。

    “待报了仇,女儿定回来将您的棺椁运回古水县,与娘合葬。”三拜。

    三拜过后,暮青起身,晨光洒在肩头,落一片金辉。

    这一日,大兴元隆十八年,六月初四。

    皇朝变迁的大幕,撕开了一角。

    汴河城,东街。

    清早晨雾初散,细雨洗了青石长街。刺史府后门,五六个工匠被小厮领进了府。

    刺史府要修后园子,听闻刺史大人的老娘过些日子要来。

    刺史陈有良是个孝子,老娘要来府中,便是捉襟见肘也要为老娘修修园子。

    汴州乃大兴南北运河的门户重地,漕运养肥了官衙大大小小的官吏,刺史府本不该缺银子,奈何陈有良是个清官。他在汴州任上五年,不见商家不收孝敬不吃同僚酒席,刺史府里水清得都见了底儿。

    朝廷昏庸,清流可贵。陈有良两袖清风铁面无私,颇得天下文人仰慕,在学子中有颇高的声誉,百姓敬他为青天。

    但青天雇工匠干活也得给银钱,刺史府的工钱给得低,少有人愿意来,寻来寻去只寻了这五六个工匠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